煤炭行业正进入寒冬
当新子学汲汲于新儒学争夺当代中国文明价值的现代诠释话语权时,经常忘记了如果没有儒家作为其比较和参照的对应物,那么自身就很难开出独立的特属于新子学的政治哲学话语和传统。
但关键的问题是,日本的现代转型之高度成功,不是基于传统优势,而是立于对传统进行的现代转化。君仁,臣忠(《礼记·礼运》)是这一对等关系伦理设计的基本原则。
(已对原文注释略作处理如下) [注1]其中,蒋庆可称代表,他在《政治儒学—当代儒学的转向、特质与发展》一书中,就立定志愿走一条不同于港台海外心性儒学之路的政治儒学道路。摘要:大陆新儒家以判教姿态,针对儒家研究者提出了谁堪称儒家的判断标准。站在前一立场上,也并不见就值得赞赏,因为在多元价值世界中,那也不过是一种主张之一。多元社会中存在的诸种宗教、道德与哲学体系,尽管秉持不同的基本价值立场但需要和平共处,理性妥协,以促成稳定的立宪共识,并由此体现出儒家的现代特质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大陆新儒家的更化判断。
对社会公众来讲,人们长期耳熟能详的是只生一个好,政府来养老,如今变成养老靠政府,就是脸不要。在帝制中国,由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奠定了国家统治哲学,但却逐渐窒息了中国的思想活力。(《荀子·王制》)在《荀子·王霸》篇中,他又将这三类政治所代表的政治道德分别概括为义、信和权谋:故用国者,义立而王,信立而霸,权谋立而亡。
与此同时,在战国变法运动中,以法的观念为核心形成了法家学派,他们大讲更法、变法、以法治国等,把法的观念发展为法家思想体系。以德行仁者王,王不待大。[⑨]侯外庐也说:荀子是后期儒家的伟大的代表。以德服人者,中心悦而诚服也,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。
他说:道在尔而求诸远(《孟子·离娄上》),希望士人有高远的追求,士穷不失义,达不离道。同时,在《议兵》篇中,他又明确否定了以庆赏刑罚为主要治国手段的主张。
陪臣执国命,三世希不失矣。其次,不在法的基础上发挥人的能动性,必然会造成立法、司法活动的主观随意性,就会损害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,消弱法的权威地位。其次,确立文化主体意识。政道是一架子,即维持政权与产生治权之宪法轨道,故是一‘理性之体,而治道则是一种运用,故是一‘智慧之明。
(《荀子·议兵》)礼者,断长续短,损有余,益不足,达爱敬之文,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。(三)德主刑辅——荀子的德刑兼用 无论从过去的文献还是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,都有很多关于德的记载,说明周人非常重视德,大力宣扬德思想,也说明周人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的是德治并与礼治相配合。[②]牟宗三:《政道与治道》,《政道与治道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,第19页。他告诫统治者说:故赏庆刑罚势诈之为道者,佣徒粥卖之道也,不足以合大众,美国家,故古之人羞而不道也。
及至秦汉以后,曲学之儒,窃取荀子尊君之义,附以治人之说,阿君之好,极尽推崇。汝欲一日遍闻远古之说,躁哉予也。
把仁义与礼(乐)结合起来,以实现圆满的治道。[27]荀子对于礼、法,或分说之,或合言之。
历史完全是一个从德到力的退化过程。(《荀子·劝学》)圣人是道的极至,圣人是道的总汇,天下之道,百王之道都集中在圣人这里,诗书礼乐文化全都在这里,圣人就是道的化身。(《荀子·王制》)故也非常重视法的作用:法者,治之端也。因此,王霸之辩实质上又是德力之辩。所以,由礼乐文化推演出来的礼治在德治与法治中起着中道制衡作用。夫德不称位,能不称官,赏不当功,罚不当罪,不祥莫大焉。
前者为道德,在修人心。[13]诸子百家见解各异,但其立论的归宿都在论证治道。
这里可以看出,荀子是立足于现实,根据当时实际状况分疏王、霸、强(亡),这主要是社会发生了变化的缘故。能害民者不正,则谓之贼矣。
可以说,西周时期人们只知刑而不知法,甚至春秋时人们还不懂得法的意义。秦始皇在二十八年泰山刻石中说:治道运行,诸产得宜,皆有法式。
[45]对此,肖公权指出:荀子凡此所言,皆与孔子之意合,而足见荀学之根本异于法家。治道之本义只是一句话:‘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。正是在此意义上,荀子进一步指出:圣人者,以己度者也。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在坚守道和具体利益之间的权衡上,他强调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。
孔子其身正,不令而行(《论语·子路》)就可以归结到无为而治,也就是说,道家有道家的无为而治,儒家有儒家的无为而治。大小官吏都庄重严肃,恭俭忠信,是古之吏也。
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,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,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。他从天人关系、大道自然等较高的理论层次构建治道的形而上基础。
帝不足则王,王不足则伯,伯又不足则夷狄矣。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赡也。
对此,瞿同祖作了进一步的研究,认为儒家既坚信人心的善恶是决定于教化的,同时又坚信这种教化,只是在位者一二人潜移默化之功,其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,所以德治主义又衍而为人治主义。人之城守,人之出战,而我以力胜之,则伤吾民必甚矣。因此,遂有人说,中国在以往只有治道而无政道,亦如只有吏治,而无政治。既包括‘治之本,又包括‘治之事。
君子者,法之原也(《荀子·君道》)。首次揭示王道的基本特征。
所谓德治是指德化的程序而言,所谓人治则偏重于德化者本身而言,实是二而一,一而二的[31]。其实,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治道模式的历史演变早就有过清晰地表述,兹摘引部分资料于下: 《公羊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载:孔子曰:‘三皇设言民不违,五帝画象世顺机,三王肉刑揆渐加,应世黠巧奸伪多。
正是基于这种价值观,此次变革的突出任务就集中在: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,在坚持效率的前提下,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。他说: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,应变不穷,辨乎万物之情者也。
【有关煤炭行业正进入寒冬】相关文章:
10 .赵楚:关于宪政的常识思考
13 .我市对创先争优活动进行集中检查
15 .城镇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掀起热潮
17 .田飞龙:简政放权的法治逻辑
19 .吴晓灵:建设法治中国可有所为
20 .我市多措并举保秋粮丰收
24 .刘静坤:英国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
28 .杨宝东督导检查群众工作站工作
29 .我市改善民生“增容提效”